办学特色化 资源集约化 教育名师化 服务品质化 效益国民化

发布时间:2010/11/25 9:41:26 
办学特色化 资源集约化 教育名师化 服务品质化 效益国民化
发布时间:2009-4-26 8:03:12 

            

  在教育部1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办公室调研组组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介绍了《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调研工作的进展。 韩进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的具体调研工作共涉及11个领域,分别为:

1、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2、推进素质教育研究;3、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4、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5、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6、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7、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8、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9、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0、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11、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

    韩进介绍说,在组织专题调研时,上述11个领域分别涉及到36个子课题,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部分包括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和推进素质教育研究两个专题。这都是涉及到宏观教育

整体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与经验,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

主要问题,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

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和保障目标实现重大政策和

重大措施。

    ****部分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研究,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个方面。

主要任务是提出本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举措和阶段性的目标,以及实施的重大项目和采取的重大

政策举措。

    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改革与公平,包括教育的公平与协调发展,还包括改革与制度创新。

公平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提出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具体的政策目标。改革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是考虑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重大措施。

    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条件保障。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

还包括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

---------------------------------------------------------------------------------

    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十条建议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变革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化程度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对提升综合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精辟地概括为:学有所教。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更是今天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和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学有所教,**是人人受****的义务教育。
接受公平教育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每个人的一生命运息息相关。学有所教,**是人人受公平的教育。
国家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学有所教,**是人人受高质量的教育。
个性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个性发展是创造性的根本动因。适应人的多样化选择需要,人人通过教育得以成才,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学有所教,**是人人受适合的教育。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满足人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使人适应社会变化、促进社会持续****的根本****。学有所教,**是人人受终身教育。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持久动力。
一篇 人人受****的义务教育
****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受****的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2007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后攻克的堡垒:全国仍有42个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年仍有超过10%的学生不能按时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为此,要下大力气确保每个孩子都上学,控制学生辍学和流失。同时,适时实施学前一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一、人人受法定的义务教育
1.实施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
实施“42县‘两基’攻坚计划”。全国尚未完成“两基”的42个县多数分布在高原、高寒、农牧和边疆地区,其中20个县在海拔4 000米以上,“两基”攻坚任务艰巨。在巩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实施“42县‘两基’攻坚计划”。中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省级政府加强统筹,2012年完成42个县“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保留并办好一批必要的教学点。在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在高原、高寒、牧区、岛屿等交通不便地区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这些地区的适龄儿童有学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坚持以输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输入地政府在做好教育管理与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入学**读、学习设施、师资条件、入队入团、表彰奖励、考试评价、毕业升学、学籍管理、收费管理等方面都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
3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至少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读为主体发展特殊教育。到2012年,全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图书室、语训室、多功能室、计算机室建设。有条件的义务教育学校要扩大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读的规模。
2.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确保人人受到完整的义务教育
实施“义务教育零辍学率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控制学生辍学和流失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的关键环节来抓,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20年前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实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包校、包班、包人的“三包”责任制,控制辍学。学校和教师要特别关心、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不让一名学生因学习困难和厌学而辍学。通过社区、街道、村委会与学生家长签订入学责任书,实行辍学月报制度等办法,随时掌握学生动态,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建立义务教育完成率监督检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完成率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将其作为衡量“普九”和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国家按年度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上公布义务教育完成率的具体进展情况。
二、人人受充分的义务教育
3.开齐开足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有学校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开齐开足课程。教师按照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进行教学。加强教育督导检查,把课程开设的实际状况纳入校长考评和学校评估体系。实施“学校改善计划”,帮助不能达标的学校发展提高。
4.配足配齐合格教师,****义务教育质量
地方政府根据教师编制标准,按照课程开设要求,配齐配足各科教师。****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专业对口的师资,着重解决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缺编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教师配置达标工程”,帮助教师配置不达标的地区达标。
5.所有学校达到办学标准,为义务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国家统一制定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规模、经费拨付等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国家统一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标准。定期对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校舍要及时进行维修改造。校舍建设,要严格标准、精心设计、科学施工,把学校建成**安全、**让家长和群众放心的地方。
制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增加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提高义务教育建网学校的比例,努力实现“班班通、人人用”。学校在普遍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教学资源三级共建共享机制,为教学服务,提高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使所有学生都能享用现代教育资源。
三、适时实施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6.实施“9+1计划”,普及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比较好的地区率****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逐步推广。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7.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畴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大力发展乡镇中心园和大村落幼儿园,发挥其****和示范作用。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园和教师,促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城市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结构,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制定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政策,推进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到2012年,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
提高学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到2020年,补充专任教师100万人左右,年均新增8万人以上。学前教师统一纳入国家教师资质管理系统,保障其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切实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保障其工资与义务教育教师相同。提高学前师资的学历起点。
8.强化政府责任,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农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设立弱势群体儿童专项补贴项目。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加强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幼儿园的审批与管理的责权统一纳入教育部门基础教育管理体系之中。以区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加强中央、省级政府的主导与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国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各类幼儿园统一接受定期的评估监测,确保学前教育质量。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支持与监管。政府财政根据幼儿园的质量与规模,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统一管理,改变民办幼儿园管理混乱的状况。支持集体与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幼儿园,改变个人办园比例过高的状况。加强监督,****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建园标准。
****篇 人人受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但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现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公平。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负主要责任。以发展促进公平,以制度建设保障公平,以规范管理维护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学生受公平教育
9.统一城乡教育政策,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县(区)域内农村学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规划,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抓住适龄人口下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时机,****实现城乡教育发展规划一体化,优先保障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统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标准。统筹城乡教育经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切实保障农村教育基本经费需求。优先实行农村职业高中免费教育。
统一城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在所有城乡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学器材、理化生实验器材及功能性教室,提高高寒地区农村学校建设和维修标准。
统一城乡教师管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实行省统筹、县主管,同一身份,统一编制,统一待遇,有序流动。在此基础上,给予在农村、偏僻山区、岛屿任教的教师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收入补贴。
10.城市支援农村,扩大****教育资源辐射面
扩大****教师资源辐射面。以推进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组织城市名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进行教学示范。加强高校毕业生定期服务农村教育的制度。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安排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
扩大****信息资源辐射面。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将城市****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校,保障农村学生共享****教育资源。
11.扩大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使城乡学生享有同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制定高校面向农村招生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资助力度,以扩大农村生源比例,提高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二、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促进中西部学生受公平教育
12.将教育列为西部大开发重要内容
支持中西部义务教育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按照国家基本办学标准促进西部和中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教育,加强边境****学校建设,加快提高西部教育水平。
支持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各级财政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助学体系,优先减免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学费。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向西部地区开放,鼓励高职院校扩大对西部地区的招生数量。支持西部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和地方高校建设。在中西部每个省区****建设一所“211”学校,培育****学科基地;加大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建设。加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力度,国家****高校分省招生计划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着重为西部培养有经验的管理干部和教学科研带头人。在新技术平台上向中西部高校开放共享****课程资源,提高中西部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13.扶持民族地区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水平
强化双语教学。重视双语教学研究,加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双语教师培养数量,改进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完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2012年前培养符合需要的合格双语教师队伍,双语教学覆盖全部民族地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加快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加快普及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免除所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学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充分借助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扩大内地西藏、新疆高中班(校)规模,提高民族教育异地办学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
加快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办好现有13所民族院校,培养特色人才。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建设,增加内地高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办好民族班和预科班,扩大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教育质量。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受公平教育
14.自农村至城市,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实行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农村先行实施,逐步向城市推进,西部地区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加大对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校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加大对高职院校低保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15.实行互通的升学制度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扩大职校学生升学与**业机会
实行互通的升学制度。扩大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中职学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继续实行高职院校单考、单招政策。进一步发展“专升本”教育。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培训、考核与颁证的制度体系,实行教考分离,从体制和制度上****考试、认证的质量。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统一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鼓励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选用取得“双证”的新生劳动力,实现行业企业选人用人与取得“双证”的有效对接。
16.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职教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职教改革发展。做好人才预测与教育培训规划,制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实现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职称系列相互沟通。实行同等层次同等待遇,创设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各展所长的社会环境。
发挥企业推动和引导职教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定单式”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企业有责任选派****技术人员专任和兼任职业院校教师,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开放实训中心,使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实现同步更新。
17.建立普职学校相互开放的机制,提高职校生学习质量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培训职教师资。鼓励普通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和大型厂矿企业合作建立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培养培训职校师资,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水平。
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学生开放****教育资源。支持职业学校学生到普通学校选修文化课程。向职业学校开放区域型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提高职业学校科学文化教育质量。
四、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
18.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依据国家办学标准,确定薄弱学校改造目标和建设规划,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要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通过加强基础建设,使每所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区域内实行校长定期调动、教师按一定比例定期流动。新招收的****教师优先分配到薄弱学校,新增教育经费支出优先用于薄弱学校,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加大高中向初中、初中向小学招生名额的平均分配力度,促进****生源的均衡分布。
实施“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设立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校长培训等专项支持项目,2012年前解决薄弱学校教师紧缺、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生活、卫生设施建设,****每名寄宿生有一张床;2020年前实现中西部地区薄弱学校全部达到国家办学标准。
19.坚持规范办学,保障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近入学。面向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分配公共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免试**近入学”的实施力度,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基本不择校。
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加大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开放高中教育资源。增强高中教育办学特色,推广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
促进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均衡发展。统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办学条件;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提高和增强三类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发挥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辐射作用,与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为三类职校生创设公平的发展环境。
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把改造和支持薄弱学校作为区域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通过监测分析和社会监督,促进区域内学校互帮互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大扶小、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高校对一般院校的对口支持。鼓励****高校****教育资源向一般院校开放,在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学位点建设、课程教学、科研项目、对外交流、设备器材、图书资料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
20.关注校内教育公平,使所有学生受到同等对待
学校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学校要立德树人,充分体现教育公益性,公平对待不同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水平的学生。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生活、考试、升学和**业指导机会,不设****班,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教师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要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激发潜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1.鼓励民办学校发展,为不同的合理选择创造条件
依法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将民办学校发展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民办学校教职工与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同等的合法权益,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业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权利。
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制定投资教育免税政策,制定企业或个人用税后利润投资办学的退税政策,制定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民办学校土地使用、水电费、信贷等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民间向民办学校提供捐赠的优惠政策。建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制度,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发展和推进民办教育纳入公共预算。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由政府根据学生数量和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为合理的选择创造条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向适龄的少年儿童提供大致相当的办学条件;社会举办的民办学校满足选择多样化教育的合理需求。
五、缩小群体差距教好每一名学生
2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免费义务教育机会。输入地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畅通公立学校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的主渠道,实行与本学区城市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集中的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扶持条件较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办学校管理系统,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质量。
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中考、高考制度。打破行政区划和户籍壁垒,探索建立学籍与户籍分离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中考、高考,按照学籍和**学年限等确定准入条件,逐步开放中等和高等教育,先职业教育后普通教育。到2012年全面开放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中考;到2020年全面开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
23.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
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中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以政府助学金为主体建立资助制度,2012年前资助范围达到20%,2020年前全面覆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高中学生。中等职业教育以政府助学金、勤工助学为主体,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资助,2012年前资助范围达到50%,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范围达到****。2020年前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高校学生分类资助体系,实行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政府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引导多种形式混合资助,积极鼓励捐赠助学。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提高农村贫困生资助比例。扩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免费师范生的范围。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六、建立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
24.建立教育公平监管制度,改善区域教育公平状况
建立多元综合的教育公平发展指标。把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状况,特别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预算内公用经费、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师学历合格率、****教师比例和公众教育满意度作为监测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等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
建立定期的教育公平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区域教育公平调查状况报告,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监督提供信息咨询。
建立教育公平监管机构。建立专门的教育公平监管机构,监督管理政府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公平状况。将教育公平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人大对同级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健全教育公平的问责机制。厘定教育公平问责标准,国家各项教育奖励政策增加教育公平项目,对****地区和****学校给予表彰。政府对其教育职能部门推进教育公平工作状况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并给予奖惩。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学校校务公开,形成学校布局调整、招生、考试和收费等重大问题的公众听证协商制度。扩大社会对教育公平进展状况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共同推进区域教育公平发展,保障所有学生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第三篇 人人受高质量的教育
质量是教育水平的核心,质量高低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根本。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应对未来挑战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高质量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我国教育规模大发展的同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我国教育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质健康需要****提高和增强。
一、提高学生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
25.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渗透于学校一切工作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科学构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合理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内容及要求,构建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和谐统一的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施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意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扩大学生着眼全球文明的视野。
切实改进德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根据时代的特点,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和继承我国****教育教学传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完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
德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教学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中小学相关学科要渗透德育内容,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学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业创业和学术道德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6.面向实际、了解学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整体构建科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思想实际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整体构建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小学阶段****实施品德教育、常识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学阶段****实施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学校****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业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实施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
广泛开展德育活动。开展和谐有序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大力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科学评估德育工作。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估标准,把大中小学德育评估指标纳入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27.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健全德育工作队伍。要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专职从事德育工作。强化全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规范。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多部门联合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建设,形成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各学科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的专兼职德育工作队伍。
加强德育队伍培训。以提高德育队伍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为****,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努力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热爱德育工作的德育人才队伍,为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8.优化育人环境,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中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化。将学校硬件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共同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服务。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设实体环境与网络环境相结合的优良育人环境。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全社会共同努力、统筹资源,建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工程。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净化网络文化,有效遏制低俗之风和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为学生创设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文化素质
29.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按照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和学生社会生活实践,优化课程结构,适度减少学科课程比重,相应增加科学、艺术、社会与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初中阶段的综合课程、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和研制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目标及内容的阐述与规定,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细化课程目标,规范学习内容;明确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标准和考查、评价标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全面协调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衔接关系,增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适时启动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科学参照。
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切实改变“填鸭式”、“保姆式”、“强迫式”教学方式和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发展。高等学校要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不同学术观点或学科前沿问题,开展研讨和探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配足配齐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教师,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特别要通过增加课时数和学分等手段,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0.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能力
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均衡性和全面性,先在东部城市进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取消****校、****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名学生。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兼备的综合素质。
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定位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创新精神投入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课程内容中,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突出优势和****学科课程的设置,加大****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和实验课程建设力度。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按照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通过狠抓教学环节,夯实专业基础,推进以专业基础平台为核心的教学基础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素质。通过打破专业和学科界限,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探索各学科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强化研究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索形成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参与项目、合作培养,探索形成动态开放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1.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重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加强对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测试、培育和跟踪研究,及早发现儿童的特殊潜能。通过****试验,积累数据和案例,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采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合理开发儿童的潜能,为发展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搭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通道。各级各类学校采取特殊政策和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学生、尖子学生、特长学生的培养。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贯通,家长、社会和学校相互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
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的理念,加强****学科、创新平台、****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统一,凝聚学术队伍,鼓励大学生独特性、新颖性、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对特种专业人才进行特殊培养和指导。高校根据国家急需专业实际,灵活运用高考加分、加大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和提高奖学金等调节手段,以扩大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科学引导学生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开发特需人才职业潜能,制定特需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国家急需的特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三、提高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素质
32.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遏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
建立完善的体育健康评价考试制度。建立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把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实施高中毕业体育考试制度;高等学校体育课实行学分制管理。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采取切实措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的运动量不足问题。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定的课时规定,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巩固并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组织广播体操,坚持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坚持早操制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配齐专职体育教师。组织开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体育卫生规范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必须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
持续推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针对学生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等突出问题,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通过持续努力,使学生体能素质到2020年有显著提高。降低学生近视率,到2020年将学生视力不良率控制在60%以下。控制学生肥胖率,到2020年将学生肥胖率控制在20%以下。
33.重视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制定艺术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探索学生艺术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将学生艺术学习成绩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配备艺术教师,规范艺术教学。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健全艺术教育教研、科研机构或网络,提高艺术课教学实效。因地制宜开展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配备管理艺术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将艺术教育列为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到2020年,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对艺术活动的管理,不得组织学生参与任何商业性艺术活动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各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干预机制,构建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团队组织干部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提高高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实效。加强网吧和网络游戏产业的管理工作,实施预防、干预、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系统工程。
四、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质量
35.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教师教育制度。统筹规划和实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高校以及继续教育机构教师的培养培训,特别要加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综合学科教师的培养。积极实践教师教育的综合化,建构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及职后研修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各级政府要按照教师年度工资总额的25%列支教师培训经费,学校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积极创造条件****所有教师每五年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集中培训。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实习环节,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注重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
健全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证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和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与评估制度。
36.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抓手,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感。
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建立师德档案。把师德建设工作业绩作为校长任用、教师晋级、****评定以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监督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和评议,形成政府、学校与社会统筹管理、共同监督的工作格局。
37.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建立教师工资提高机制。提高教师工资标准,使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班主任津贴,建立和落实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培训进修、评选****、职称评聘、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将教师住房纳入地方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优先保障教师住房需求。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依法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吸引****人才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五、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
38.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围绕素质教育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国家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科学有效地实施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制定体现不同要求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以阅读、数学、科学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制定以实用技能培养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以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为****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依托现有******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省、市、自治区教科院所,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及时检测学校质量,积累数据和案例,提出改进建议,并向学校和社会进行发布或反馈。
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机构在日常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指导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教育监测评价报告制度,实施监测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制度、教育质量诊断反馈制度和教育质量整改提高制度,充分发挥监测评价的诊断、监督作用,督促和引导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 人人受适合的教育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个性多样化是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前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受到适合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使人人受适合的教育,是对与机器大工业的经济特征相适应的模式化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自身发展水平和人才类型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对教育提出时代挑战。关注人的发展,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在我国教育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但教育的单一化、统一化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亟须深化改革,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使学生人人有选择、生生有个性、个个能成功。
一、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
39.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提供选择机会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有效衔接,保障选择渠道畅通。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建立有效畅通的渠道,扩大应届中职毕业生直升高职的比例。进一步完善自考和继续教育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扩大教育的选择机会。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建立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非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形成以开放多样、****均衡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教育选择机会。
建立同类学校学分互认制度。放宽转学、转系(专业)条件,实行校际学分互认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外同类学校交换学生、互认学分。
实现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历融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转换通道。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均可申报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部分系科预留一定的招生名额,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修满必要的学分后可以转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为各类学生灵活地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高校实行全面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实现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学分制。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对主修专业、学习课程、授课教师的选择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相关科研实验。建立与弹性学制配套的学分制学籍管理系统。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系统信息和管理平台开发工程”、“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工程”,建立校内和学校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40.鼓励特色办学,提供选择渠道
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管理教育,落实学校的法人地位,把属于学校的办学权、人事权、财产权赋予学校。建立政府依法规制、学校法人治理、利益相关人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高校内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运行机制,保障高校正确行使自主权,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教育评价标准从刚性、单一向灵活、多元转变,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明确办学定位,鼓励和支持办学多样性。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的形成,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拓展个人对多样化教育的选择渠道。
促进特色办学模式形成。淡化学校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明确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分类协调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特色教育的权重。为特色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为学生选择特色教育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支持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提高因材施教水平。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制,实施“中小学教师课程研发能力提高计划”,为个性化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
41.开设弹性课程,提供选择内容
中小学开设多样化的选择课程。赋予中小学自主设置校本课程的权力,增加活动性、实践性课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凸显课程差异特色,发展学生志趣,建立弹性课程、弹性教学和弹性学制,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高中试行分层课程、走班制。高中实行模块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部分****学生可以选修大学课程,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建立导师制,完善对学生选课的引导,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实行走班制,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使不同的人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推行“中小学特色课程国家计划”。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学校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课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课程。
职业教育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指导机制,针对学生职业性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灵活多样的技能性课程,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做好专业设置和规划,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寻找与优势学科、专业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利用优势学科的效能,培养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专业人才,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多样性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二、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
42.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保障个性发展空间
建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考核体系。在干部选拔、提职工作中要坚决摒弃只注重学校升学率,不注重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片面的教育评价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 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政绩的根本指标。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把时间还给孩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控制学生在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控制课后作业量。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严禁加班加点补课等加重学生负担的违规行为。
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班、快慢班。严格控制终结性考试次数和排列名次,实行多元化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43.消除大班额,改善教学条件
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带来的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严禁将学校分为****学校和非****学校,学校内部禁止分设****班和非****班。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统筹配置教师资源,缩小校际差距,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条件。
建立中小学班额状况报告和监管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切合各校实际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各中小学校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规范转学行为,严格学籍管理,不得以转学、插班等形式增大学校教学班额。
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师资力量和校舍相对充足的学校,生源处于相对低谷的时期,适时推行“小班化教学”,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适合的课堂环境。
44.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实施潜能早发现、能力倾向持续跟踪指导计划。对学生潜能和能力倾向进行早期诊断与评价,建立跟踪电子档案,及时发现学生潜能和能力倾向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制定个别化的指导与培训方案,确保学生潜能早发现、早开发,能力倾向早发现、早跟踪、早引导,保障学生潜能和能力沿健康方向****限度地发展。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倡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增加实践性教学,使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学校教学环境重建工程,改变学校教室同一规格、同一摆设的状况。增加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学习提供适合的硬件条件。
中小学实施差异教学、差异作业、差异考试。改变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的教学,实施差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难度和作业难度。实施差异考试,允许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并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强化考试的导向监督功能,使每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有条件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实现科研能力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转化。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等学习资源,形象动感地将知识信息、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多维度地感知认知对象,并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其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空间。
三、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45.改革评价制度,激励学生多样发展
实施多元发展性评价。中小学生的日常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采用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成长和****幅度。建立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特长、个性特征、潜能优势、****幅度、今后发展的诊断性建议等内容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使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46.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搭建多种成才通道
实施分层分类中考制度。普通高中录取形式多元化,普通高中普遍实行学区内**近入学,允许部分特色高中实施自主招生考试,招收适合学校发展特色需求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可提前自主招生,采取初中毕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兴趣特长相结合的考试录取方式。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免试入学。
实施多元化的高校招生制度。成立社会考试机构,组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每年举办两次考试,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基准。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由学校自主决定考试或考核的方式,选取适合本学校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首先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试点,2020年前全面实施。
实行对特殊才能学生破格录取制度。对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以及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采取破格录取制度。建立由学生申请、学校和相关********、高等学校测评、社会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为特殊人才的成长提供特殊通道。
47.改革用人制度,努力实现人尽其才
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改变单纯按学历论人才的片面人才观。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要,鼓励每个人在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渠道,营造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和回报的社会文化环境。
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用人制度、确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人才能力与薪酬相对应。建立教育制度与社会用人制度的良性互动。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使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达到同行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人尽其才。
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改变在人才使用方面的“高消费”、人才评价方面的“重学历”、人才晋升方面的“官本位”、人才管理方面的“身份制”。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人才标准,保障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
第五篇 人人受终身教育
“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历史已经过去,“活到老,学到老”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时尚。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不能满足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衔接,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各类人群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均等。要加快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一、变革学校教育为促进人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8.面向未来,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采取措施,积极营造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使学生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要有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更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开发,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拓展性的鼓励和保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懂得学习可以改变人生,获得美好的生活。将学习变成一种良性发展的生活方式。
49.打破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学校物质资源共享。突破学校封闭办学的局限,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实现教学设施共享、图书资源共享和活动场所共享,搭建更宽广的终身学习资源平台,整合社会各种学习资源,为终身学习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鼓励农村中小学逐步向农村社区开放,支持扫盲后教育、农民成人实用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通过制度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到社区、部队、企业和农村任教。提倡和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在边远乡村举办培训班、扫盲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及教育机构要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休闲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
高等学校在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之中应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作为知识和思想的聚集地,高等学校应该在终身教育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和示范作用,将自身的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强化继续教育为提升人人工作能力提供保障
50.继续实施补偿教育,弥补缺少学习机会人群的缺陷
继续扩大扫盲与扫盲后教育的成果。通过补偿学习,继续抓紧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和发展扫盲成果。将原有的以扫盲为主要目标的学历补偿教育逐步提升至初中、高中教育水平,并向职业教育和专业化培训拓展。
为从业人员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增加继续教育投入,并在教学考评的过程中采取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制,建立带薪学习休假制度,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扩大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加强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的规范和引导。对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员工做好继续教育的规划,****相关的经费投入,使继续教育经费明确到位,并对相应的工作进行督促。
扩大企业员工在职学习机会。开展以企业为主的在职、在岗培训和跨行业、跨企业的转岗培训。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工程,开展高层次、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水平。企业员工每五年参加累计三个月以上脱产培训,国家、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培训和自主学习的费用。
大力实施下岗再**业培训。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进下岗人员再**业培训,提高下岗人员的再**业能力。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参与下岗人员再**业培训。
51.做好职前培训工作,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业能力
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保障机制。各地政府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的作用,促进机构间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适应性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业生存能力。
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岗前培训。企业和用人单位加强岗前培训,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业”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政府劳动监察部门严格把关,定期检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
52.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开展示范性农民培训。农村地区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内容,配合国家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农民教育和培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示范性农民培训,提高其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改善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结构和专业技术结构,加快农村中高层次实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业培训,造**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发展社区教育为满足人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拓展空间
53.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保障社区成员终身学习
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探索。在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国大部分城乡地区普遍开展社区教育,基本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到2020年建立灵活、开放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系统,形成以学习型社区为平台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学习中心和社区学校基础建设。扩展社区学习中心和社区学校的功能,提高办学水平,逐步实现社区教育活动的实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生活化。健全和完善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以现有的机构和网络为基础,着力搭建社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和活动资源。整合、优化社区的教育、文化、艺术等资源,开发各类实用性课程。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层次、多门类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54.开展闲暇教育,丰富社区成员的闲暇生活
拓展闲暇教育课程。针对不同人群,为社区居民研发和提供智力、审美、心理、社会文化习俗、生活、身心健康等闲暇教育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学习活动。根据社区所在地情况,积极引导社区成员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娱乐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满足他们不断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文化需求。
关心老年人的终身学习需求。进一步整合现有社区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加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积极扶持办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努力完善电视、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和老年交流平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实现人人终身发展开辟道路
55.制定《终身学习促进法》,为人人终身学习提供法制保障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终身教育法规与制度建设。2012年前完成《终身学习促进法》立法工作,明确我国的终身教育概念、内涵、机制、策略、目标和途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和个人在终身学习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依法推进终身学习健康有序地开展。各地制定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推进终身教育。
建立“终身教育节”。建议全国人大通过决定以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为“终身教育节”,宣传引导、组织动员全民投入终身学习。各地每年开展为期3天到一周的推进工作和宣传活动,完善社会的终身学习意识,介绍相关的学习项目,引导相关的学习需求。
努力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通过法律政策、实验探索、舆论宣传、表彰鼓励等措施,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部队等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56.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为人人终身学习提供制度环境
发挥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方面的****和提升作用。统筹规划和协调函授、广播电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不同优势,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各种人群不同学习需求的水平,根据终身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整体架构。
探索和完善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打通继续教育、在职学习和正规学习的通道。打破唯学历和一次性教育的障碍,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制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工学交替和半工半读等多种学习制度。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建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学习网络。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知识与能力开发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
拓展****行业组织的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功能。逐步统一各行业、各部门的资格、能力认证制度,形成完整的认证体系。有条件的、****的行业组织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专业性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强化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非正规的家学、师徒传授等学习成果给予相应的评定与认证。促进各种教育与学习成果的社会化,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与沟通,使各种社会文化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建设以“学分银行”为特色的学分互认制度。设立“个人学分银行”,记录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经历和成果,满足分阶段学习需求。拓展和完善终身学习卡的学习账户管理、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学历认可等功能,逐步实现“无障碍入学”、“弹性学习”。
57.打造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为人人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以“数字化学习港”为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学习资源中心。依托跨越时空的共享学习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广泛采用电子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混合学习等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
推进实施“宽带网络工程”。在全国范围建立可以实现双向实时交互的宽带网络,各城市之间建立起基于宽带的教育城域网,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学习认证服务、学习资源服务和助学服务等。
完善以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校园网络建设,把现有具备卫星IP接收系统的中小学打造成可供当地民众学习的远程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传播中心。
第六篇 深化改革,为学有所教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实现学有所教,制度保障是关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战略选择。为使人人在受****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受公平的、有质量的、适合的、终身的教育,迫切需要应对新挑战、谋划新思路、提出新举措;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学有所教提供制度保障。
58.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标准,实行依法监管,扶持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加强省级人民政府对区域内教育的统筹管理。落实基础教育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管理的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举办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省级政府要统筹本省范围内各类高等教育发展。
理顺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将属于学校内部管理的事务交由学校自己管理,政府依法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学校依法享有管理自主权,实行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对教育的监督和评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学有所教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以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构建政府主导、校本管理、社区参与的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职业教育学校制度。落实高校法人地位,形成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通过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特色发展。
59.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构建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的新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政府承担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责任,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为主,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努力形成政府举办为主、全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体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开放、灵活、方便的学习平台,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满足人们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
60.进一步深化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不断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政府是教育投入的法定主体。切实落实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要求,依法保障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三个增长”。健全促进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奖励等措施,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制度,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保障教育发展的投入需求,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高质量、多样性教育的迫切需要。
 
 

                                                          资料来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

成都市将在2012年实现****教育普及化达85%以上

    3年内组建

    5个学前教育集团 10个义务教育段教育集团 3大普通高中教育集团 8个专业职教集团

    2012年目标

    成都教育集团化

    成都市学前教育****幼儿园覆盖率达85%

    义务教育段****学校覆盖率达85%(中心城区达90%)

    普通高中****学校覆盖率达到90%

    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学校参与面达到90%以上

    5种发展模式

    1、紧凑型:实行一个法人主体、一套班子,统一管理;

    2、松散型: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校际关系平等;

    3、混合型:性质不同的学校并存、共同发展;

    4、专业职教集团:采取“1所高职或职教中心为龙头+1个公共实训基地+n个办有同

    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模式;

    5、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推进基础教育各个办学层次广泛的城乡结对互助;

    【发展理念】名校当龙头教育集团化

    按照****教育资源全域覆盖的理念,成都市将组建以名校为龙头学校的教育集团。将通过“名校+农校”、

“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方式,并通过建立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等模式和途径,

实现城乡学校同步发展。在****龙头学校“软实力”不被削弱的基础上,在名校输出品牌、师资、管理上狠下

工夫,推进名校集团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整体提升集团教育质量。

    目前成都市已明确了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和成都树德中学组建教育集团的具体发展规划。到2011年,

3个名校教育集团将发展校点共计41个,可为社会提供8万个左右的****学位。今年,成都石室中学还将在成华

区内领办一所初中。

    【发展途径】名校集团5种发展模式

    《意见》详细介绍了推进名校集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包括紧凑型模式,即集团实行一个法人主体、

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事由龙头学校统筹调配、统一管理、教师干部互相流动,集团通过管理重构、

资源重组等实现一体化办学,带动新校、弱校、农校等的快速发展;

    松散型模式,即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际关系平等。龙头学校通过

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教师共同培训、与成员学校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

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混合型模式,即不同性质学校间的合作,实行“一团两制”(性质不同的学校并存、共同发展,集团内所有

成员学校人员性质、隶属关系等不变)。通过协议等方式,在品牌、管理、师资、招生等方面采取多种合作形式;

    专业职教集团,即以专业为纽带,组建一批院校与行业、院校与企业、院校与院校契约式合作的专业职教集团,

实行规模化、连锁化办学。采取“1+1+n”模式,即“1所高职或职教中心(示范性中职)为龙头学校+1个公共实训

基地+n个办有同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集团内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和公共**业服务平台; 城乡

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即要在推进名校集团发展的同时,推进基础教育各个办学层次广泛的城乡结对互助,在教育教学

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互助的发展团队。

    【管理任命】领导任免理事会表决

    如何保障名校集团的良性发展呢?《意见》指出,将制定名校集团专项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对集团实施状况的

定期监测和督导评估,并以适当方式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确保龙头学校和集团的“软实力”及社会认可度。

将帮助和扶持新建、薄弱学校迅速提升“软实力”,作为对龙头学校办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市县两级每年还要预算安排名校集团化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对名校教育集团的运作管理经费的补助。建立对集团

主要领导、集团办学绩效显著的团体和个人的奖励机制。在教师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对集团及龙头学校给予倾斜。

要在教师培养培训经费中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培养一批省内外名优校长和名优教师。

    据了解,每个教育集团都必须成立集团理事会,为集团****决策机构。理事长、副理事长由集团审批地教育行政

管理部门任命,原则上龙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进入理事会,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龙头学校校级领导的任免管理

办法不变。集团内成员学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应事先征得集团理事会的同意。

    【规划进程】三年名校普及85%

    根据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成都市将制定学前教育名校(机构)集团实施方案,组建5个学前教育集团;制定

成都市义务教育段名校集团实施方案,组建10个教育集团;制定成都市普通高中名校集团实施方案,组建成都石室中学

教育集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成都树德中学教育集团;制定成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方案,组建8个专业职教集团;

制定城乡学校(幼儿园)互动发展联盟工作方案,推进城乡学校互动(幼儿园)发展联盟。2010年—2011年,要制定

名校集团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开展对名校集团的评估工作。完善名校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名校集团

发展。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全域覆盖和城乡均衡配置,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

    据透露,到2012年,成都市学前教育****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义务教育段****学校覆盖率达到85%(中心城区

达到90%),普通高中****学校覆盖率达到90%。与成都市支柱产业、****产业相联系的职教专业均组建专业职教集团。

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学校参与面达到90%以上。通过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全域覆盖和城乡均衡配置,基础教育的

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基本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记者王迪

    ■相关新闻

    聚源中学更名成都七中聚源中学

    本报讯(夏春光记者王科)记者昨日从都江堰了解到,昨日,成都七中与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都江堰市聚源****

中学正式签署了领办协议。成都七中从即日起接手这两所学校,并于近期对这两校的干部、教师队伍进行重组和选聘。

成都七中校长助理陈刚被都江堰市教育局任命为聚源中学和聚源****中学的校长。

    领办后,两所学校将实行一体化管理,独立核算。聚源中学和聚源****中学的学校建设,人事编制、办学经费等

均由都江堰市教育局负责,领办第三年起,还将每年支付成都七中一定数额的品牌管理费。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和聚源

****中学将在成都七中的带领下,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达到省级示范校的办学水平。

    成都七中校长刘国伟说,两校的招生仍将以本地生源为主。成都七中每年将面向全省招收50—200名新生到聚源

****中学**读,招收50—100名新生到聚源中学**读,招生全部按照七中有关招生政策执行。据陈刚介绍,聚源中学和

聚源****中学将继续留任两校的大部分教师,同时还将面向全国引进****教师,组织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形成

年龄、学科、水平配置合理的教师群体。这项工作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

   阅读相关内容:

 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成都将建设成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和教育科学发展的样板,中西部地区教育环境****、教育水平****、

教育品质**优的城市,力争中西部一,走在全国前列。

    均衡配置生源 遏制择校行为

  根据《方案》,成都将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包括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行动计划、教育公平行动计划、素质教育行动

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行动计划、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终身教育行动计划、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教师

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教师待遇和住房保障行动计划等。

    我市将统筹布局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单设高中。加大消除城乡薄弱学校工作力度。

均衡配置生源,有效遏制城市义务教育择校行为,消除大班额。加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比例。完善保障外来务工

人员子女入学制度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市还将推进市属高校改革,创新“人才产销衔接”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我市将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职业学校按市场机制办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形成

行业、企业、个人等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团

化办学路子,建成一批示范性中职、高职和实训基地。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以区(市)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为抓手,

建设好5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打造6个公共实训基地和8个专业职教集团,组建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集团。

    组建“成都社区大学”

    我市将实施终身教育行动计划,依托成都电大,组建“成都社区大学”,构建以社区大学为龙头、各区(市)县

社区教育学院为骨干、各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性社区教育

学校,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全市社区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初步构建城乡一体

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0—3岁婴幼儿教育,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预期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步跨迈 让城乡居民子女享****教育

  一阶段

  2008—2010年

初步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0—3岁婴幼儿教育,

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预期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阶段

  2011—2015年

  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子女享有****教育的需求。有效提供0—6岁婴幼儿教育服务。

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98%以上。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

合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新增劳动力预期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在中西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三阶段

  2016—2020年

  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子女人人享有****教育。满足0—6岁婴幼儿对****教育的服务需求。

实现义务教育****高效发展。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

水平明显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关信息:海南一贫困县尝试全面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469264.html

           教育部贯彻中央会议精神 普及高中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541723.html 

           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发力: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4/info1260934920376164.htm 

           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明年将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605769.html

           力促教育公平 财政部等四部门发文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18/content_12668013.htm 

           解开免费教育的密码  不是差钱是差观念 http://gongyi.people.com.cn/GB/12072225.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308976.html
信息管理:成龙成凤教育研究中心Email:clcfedu@163.com